我院研究生受邀参加“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纪念茶马古道命名35周年活动”学术研讨会

来源: 时间:2025-10-14

2025年9月29-30日,我院2024级艺术理论、民族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研究生李丽莹、王钧玉应邀参加了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暨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普洱》杂志社、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联合主办的主题为“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纪念茶马古道命名35周年”学术研讨会,并围绕茶马古道相关主题进行汇报发言。

研讨会上,李丽莹同学以《异源同流文化背景下喜洲建筑装饰符号的交融性研究》做专题发言。李丽莹将研究的目光聚焦于喜洲建筑装饰符号,并以“异源同流”理论为核心,从符号溯源与交融性分析、交融机制与价值阐释两大维度展开研究。通过分析,李丽莹同学认为喜洲建筑装饰符号的交融得益于地缘关系、地理区位与商业贸易等因素的推动。此外,她还总结出一条以民族迁徙、民众交往为基础,以社会互嵌为根基,以在地化创新为源泉的交融形成路径。她表示,通过对喜洲建筑装饰符号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茶马古道沿线文化交流与互鉴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文化交融对建筑艺术发展产生的影响。

王钧玉同学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滇剧在当代数字媒介中的转化研究》做专题发言。王钧玉对新质生产力赋能滇剧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认为当前的滇剧要进行数字化转型主要面临着技术上的困境与资金问题,以及人才与产业上的断层这两大危机。在此基础上,她认为要实现滇剧在当代数字媒介中的转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提升数字化转化效能,合理运用前沿技术;二是构建专业的人才队伍;三是强化滇剧等艺术的传播与教育。王钧玉在发言过程中谈到了当前的滇剧研究可以有新的技术上的突破来为其赋能,但仍然需要扎实的田野调查来支撑,技术上的创新还处于一个理想比较丰满的状态,实际田野中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来完善。

李丽莹、王钧玉两位同学受邀参与学术研讨会的实践经历,既是学院办学方向在学生实践中的生动体现,也是专业培养与区域文化研究紧密联结的鲜活例证。




图片:李丽莹

文字:李丽莹

初审:吴婉婷

复审:吕贵彬

终审:骆  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