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与科研

为深化研究生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理解,拓展学术研究视野,提升专业研究能力,云南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月”系列讲座持续深入开展。2025年10月15日下午,第三场专题讲座在公共教学楼B101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特邀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研究员,作题为《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的专题报告。讲座由艺术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焱主持,全院研究生积极参与。

讲座伊始,马盛德研究员系统梳理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三大体系:以物质载体为核心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物质与非物质形态并存的传统村落保护,以及以“人”为传承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他指出,21世纪兴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人类文化保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中国作为非遗资源大国,在过去二十余年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保护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为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讲座中,马盛德研究员结合多年非遗保护管理与研究实践,深入分析了当前非遗保护中出现的“非遗热”“重物质轻非物质”等现象,强调要准确把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核心精神。通过古琴艺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翁丁佤族老寨保护等典型案例,他生动阐释了非遗保护的核心在于传承人与技艺的活态传承,而非物质载体本身,突出强调了“活态传承”与“创新转化”在非遗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马盛德研究员系统总结了中国非遗保护二十余年来的实践经验,详细介绍了以《非遗法》为基础的法律保障体系,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指导原则的四级名录保护制度,以及抢救性、生产性、整体性保护等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他强调,非遗保护必须遵循国际人权标准,体现社区尊重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要展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文化担当。

艺术管理学院始终坚持“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提升研究能力”的研究生培养目标,通过“灵光艺韵”名家讲坛学术品牌构建高水平交流平台。学院将持续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打造多元开放的学术交流机制,强化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着力培养具有文化自觉、学术素养与创新精神的高层次艺术学人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贡献智慧与力量。





图片:张  焱

文字:王恋欣

初审:吴婉婷

复审:吕贵彬

终审:骆  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