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保障。根据2025年云南省教育工作会议要求,艺术管理学院将在新学期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学院教育教学水平。
2025年3月6日,艺术管理学院组织艺术管理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教师团队开展了春季学期集体说课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围绕新学期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展开,旨在优化课程结构,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在说课过程中,各位课程负责人详细介绍了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创新改进方案以及教学反思等内容,展现了艺术管理学院在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探索与教师风采。
在艺术管理专业课程说课环节,《东南亚文化艺术》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式教学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东南亚的历史文化遗迹及活态艺术形式。《艺术管理学》课程重点结合市场实际,融入数字化管理、智慧场馆建设及文化外交等新内容。《展览策划与管理》课程通过翻转课堂在学习期间要求学生完成从策划到落地的全流程实践,包括项目名称、材料方法、程序等内容的视觉化呈现,并将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展览评审,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表演艺术鉴赏与评论》课程旨在提升学生对戏剧、电影、电视及音乐剧等表演形式的鉴赏与评论能力,引导学生对经典片段进行批判性思考,并鼓励学生在期末进行表演实践,模仿或改编经典作品。《艺术市场营销与受众拓展》课程聚焦艺术市场的营销理论与实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艺术市场的运作规律。在过程性考核中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及项目落地等实训任务。《艺术与社会》课程以专题形式探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聚焦艺术管理,结合社会网络、艺术管理、艺术空间、社会变迁等主题与学生展开学习探讨,学生需通过文本调研和实践周活动,深入分析艺术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功能。《视觉艺术鉴赏与评论》课程以讲授法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方式授课,旨在精讲国内外经典视觉艺术作品的鉴赏要点,并培养学生评论视觉艺术作品的写作能力。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说课环节,《非遗数字化保护技术基础》课程以实训法为主,将采集的图案和数据进行系统整理,用视觉设计的方法进行创意转化。《非遗技能Ⅰ-2》将非遗传承人引进课堂进行实训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运用技法进行创作的热情,思考学习传统非遗技能的现实意义。《非遗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与实践》(传统戏剧)课程融合讲授、讨论、演示多元教法,分别讲授戏剧理论、历史和云南少数民族戏剧等内容。《非遗传统节庆、仪式保护与实践》课程以讲授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旨在梳理云南非遗传统节庆、仪式的起源、演变过程及其在地方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探索其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意义与路径。《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基础》课程均注重为非遗保护提供理论工具:前者揭示非遗的地方性知识体系与活态传承逻辑,后者解构非遗存续的社会基础。二者共同指导非遗的保护生态——尊重文化主体阐释权,推动传统资源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非遗影像记录与制作2》课程通过实训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在拍摄和剪辑非遗纪录片方面的专业。《非遗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与实践》(传统音乐)采用讲授与实训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梳理非遗传统音乐的理论体系、发展历程,以及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等核心内容。



在表演专业(礼仪与时尚表演方向)的说课环节,《形体训练2》课程以现代舞、流行舞和拉丁舞为主要内容,旨在提升学生的舞蹈能力和兴趣。课程将日常授课与期末结课汇报相结合,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布置作业并抽查,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人际关系与沟通艺术》课程以讲授法与实训法相结合的方式授课,旨在精讲人际关系学、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并训练学生掌握在不同情境中的沟通技巧与能力。
在本次说课汇报中,各位教师不仅分享了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的成果,也表达了对教学工作的深刻思考。教师们普遍认为,专业课教学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特别是在数字化、智能化背景下,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必须不断创新。此外,教师们还表示,未来的教学将更加注重与行业实践的对接,通过校企合作、专家评审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战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行业需求。只有不断反思、优化,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图片:艺管系、非遗系
文字:赵 颖、张 磊
初审: 吴婉婷
复审:吕贵彬
终审:骆 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