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新实践:风筝绘制艺术点亮雨花社区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2025年3月21日,云南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回声”工作坊联合昆明市呈贡区雨花街道雨花社区,以“柳绿清明日 风筝绘春意”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节气文化普及与体验活动。活动吸引了约50名社区儿童参与,通过知识科普、故事讲解与创意手绘相结合的形式,让传统文化在春日新风中焕发新活力。
图 1 “柳绿清明日 风筝绘春意”主题活动
节气歌谣启文化之旅,非遗课堂述清明渊源
活动伊始,“回声”工作坊志愿者用一首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歌》拉开序幕。“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稚嫩的童声与朗朗的韵律交织,瞬间点燃现场气氛。
图 2 志愿者用《二十四节气歌》拉开序幕
图 3 孩子们被志愿者讲述的故事深深吸引
工作坊成员以节气为引,将话题自然过渡至清明习俗与文化,通过“介子推”的典故,生动阐释清明节慎终追远的人文内涵;又以“木鸢演变为纸鸢”的历史脉络,讲述风筝从木制工具到纸制玩具的变化过程。孩子们在趣味互动中,既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邃底蕴,也领悟到非遗“活态传承”的当代价值。
彩鸢绘梦承匠心,童趣飞扬寄春意
随后,活动进入最令人期待的风筝绘画环节。孩子们手握空白风筝与彩绘工具,在“回声”工作坊师生指导下展开创作。有的以青绿山水描摹春日胜景,有的用卡通图案演绎童真想象,有的将自己的心愿一笔一划写在风筝翅膀上。工作坊成员与社区工作人员穿梭其间,从构图技巧到色彩搭配悉心指导,鼓励孩子们突破框架、大胆创新。一只只独一无二的风筝逐渐成型,活动现场洋溢着欢声笑语,非遗技艺通过童趣笔触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图 4 社区孩子正在创作


图 5 孩子们完成的作品
非遗扎根社区,文化薪火相传
此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体验了绘画的乐趣,还通过“知识输入+实践输出”的模式,将传统节日文化的种子深植童心。正如工作坊所认为的:“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需要融入生活的活态基因。‘非遗进社区’正是以大众触手可及的方式,搭建传承与创新的桥梁。”未来,“回声”工作坊将持续深化校社联动,通过剪纸、蓝染、竹编等系列主题活动,推动非遗技艺与现代美育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化在社区土壤中生根发芽,为赓续中华文脉注入青春力量。
文字:毛 乐
图片:陆韵菲
初审: 吴婉婷
复审:吕贵彬
终审:傅永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