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云南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回声”工作坊走进昆明市呈贡区洛龙街道春悦社区,开展“非遗进社区”系列活动第九站——瓦猫捏制技艺体验活动。活动以文化讲解与手工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让居民零距离感受云南传统工艺的魅力。
溯源瓦猫文化,解码镇宅神兽
活动伊始,“回声”工作坊志愿者通过生动的讲述,带领居民追溯瓦猫的历史渊源。从瓦猫造型的起源,到其作为云南传统建筑中“镇宅神兽”的文化内涵,居民们在互动交流中深入体会瓦猫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民俗智慧。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不少“小居民”积极分享了自己对各地瓦猫的印象。

志愿者讲解瓦猫的历史文化

小居民热情分享瓦猫知识
亲子共塑瓦猫,指尖传递温情
实作环节中,志愿者以色彩缤纷的超轻黏土为材料,分步骤演示瓦猫的制作技法。虽然许多居民对瓦猫造型耳熟能详,但亲手制作尚属首次。孩子们在家长陪伴下跃跃欲试,亲子协作间流淌着温馨与欢笑。家长们耐心引导,孩子们则发挥奇思妙想,为瓦猫添上胡须、花纹等个性装饰,还有孩童用黏土制作了“腕带”,将瓦猫变成一块“瓦猫手表”。一件件充满童趣的作品,让活动现场洋溢着浓浓的暖意。

参与者认真动手

参与者认真动手

社区居民制作的瓦猫“腕表”
老少齐参与,非遗焕新生
活动吸引了社区各个年龄段居民的热情参与,甚至包括蹒跚学步的孩童。幼小的孩子虽无法独立完成制作,却在家人怀中睁大双眼,好奇观察着每一道工序,稚嫩的心灵初次浸润于非遗的魅力。志愿者在指导基础技法的同时,鼓励居民们突破传统框架,以创意赋予瓦猫新意。童趣与匠心交织,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区中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图景。

萌娃对瓦猫充满好奇
非遗扎根社区,传承向新而行
本次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瓦猫技艺从屋檐神兽化为案头艺术,从历史符号变为可触可感的鲜活体验。未来,“回声”工作坊将继续探索非遗与社区生活的融合路径,以年轻化、多元化的方式激活传统文化基因,让非遗技艺在代际对话与创新实践中永葆生机。



社区居民制作的瓦猫
文字:毛 乐
图片:毛 乐、邓诗莹、王浩瀚
初审:张 磊
复审:吕贵彬
终审:傅永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