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来』人文系列大讲堂第七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乔晓光到校开讲

来源: 时间:2025-07-05

2025年7月3日,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委、中国剪纸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乔晓光应邀在云南艺术学院公教楼B101举行专题学术讲座,主题为《文明的转型•非遗传续进入复杂性实践阶段——活态文明视野中的非遗多维实践与文化创新》。艺术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骆圆、院长傅永寿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全体师生到场聆听。

乔晓光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当前中华文明正经历由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非遗传续实践早已超越传统与现代的简单二元对立或单向度保护模式,进入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实践”阶段。他强调,仅凭学院知识体系或依赖项目化的短期培训,已难以应对这一转型期错综复杂的挑战。作为“活态文明”的重要载体,非遗的保护亟需在系统性、整体性的思维框架下实现全面升级。

面对这一时代命题,乔晓光教授提到,中央美术学院在原有“三知”(知情、知艺、知辩)、“三化”(常态化、互动化、职业化)培训理念及教学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四新”复杂性实践框架,旨在有效应对和解决非遗在文化物种上的抢救整理、知识生成、文化可持续以及文明融合创新发展中的问题。

讲座中,乔晓光教授还融合日常生活实践理论、即兴实践与复杂实践的思维框架,借助丰富的田野案例,深入解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重场景中的复杂互动。他指出:“一个区域的文化创新,不仅应关注现有的文化形态,还应考虑其背后更广阔的地缘文明背景。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既根植于社区群体文化的基础,也深受一方水土所孕育的文化底蕴影响。发展的机遇不仅存在于艺术类型和行业领域之中,更深层次的发展动力与灵感,则来源于时代生活本身以及文明积淀中的智慧。”

讲座在对“为民族接续文明,为未来创新思维”这一实践理念的深刻阐释中圆满结束,引发与会师生热烈反响。云南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领导表示,乔晓光教授以其前沿的学术视野和系统的理论框架,为学院非遗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进一步深化了对文明转型期非遗保护与传承时代使命的理解与认识。



文:张  磊

 图:高铭聪 耿墨涵

 初审:张  磊

 复审:吕贵彬

 终审:骆  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