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管讲坛】图像载忆,寻迹傣泐 —— 龙晓燕教授田野研究赋能艺术管理傣泐文化教学

来源: 时间:2025-10-30

2025年10月23日,史学博士,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迈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访问学者龙晓燕教授应邀来我校讲学,作《图像·历史·记忆:基于泰国清堪傣泐的人类学研究》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艺术管理学院主办,也是依托艺术管理专业“东南亚艺术专题”课程开设的专题教学。

讲座开始,龙教授用直观的素材向大家展示了属于傣泰语族语言分类图,讲解了印欧语系、汉藏语系语族下的傣泰语种的民族语言文化关系图谱;展示了云南边境傣族迁移路线的地图,阐明傣泐族群有两次迁移。龙晓燕教授围绕“泰泐(Thai Lue)是谁?”展开文化逻辑剖析,在此提出了三个特点: 具有强烈的族群边界意识,和其他泰国中部、北部泰人不是同一族群;有着共同的族群源头、共属的历史王国,由此联系在一起形成共有的文化认同;遵循“当前认同决定历史记忆选择”的动态记忆逻辑。接着,龙晓燕教授以泰国帕夭府清堪县傣泐聚居区的曼塔、曼莽、曼湾三个村落的档案为基础展开论述,说明建构“记忆空间”的三种模式:博物馆用衣服、生活用具等固定文化符号,用壁画图案再现族群生活,文本固化故事线索,同时“传承傣泐文化节”活化记忆。现场拍摄的傣泐村寨壁画、博物馆实景图片让学生切实领会到“图像承载历史”的实践样态。最后,艺术管理专业学生针对“东南亚华人文化差异”“傣泰语人群同源文化但不同的身份”等问题提问,龙晓燕教授以历史为线索并结合田野实例作答,并从“文化的同源性与动态分化逻辑”出发,在尊重和保持文化本真的同时面向民族文化在地性和适应性进行回答,使同学们对于跨境族群有了更明晰的认识,也拓宽了大家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为之后进一步学习东南亚艺术起到了铺垫作用。

此次讲座是立足于人类学田野调查,通过对傣泐文化记忆建构逻辑和东南亚艺术史知识的融合阐述,既挖掘出跨境族群文化的丰富内涵,又为艺术管理专业开拓“从记忆视角做文化研究”的思路,是该专业跨学科整合教学资源的新尝试。




图片:唐  欢

文字:段佛平

初审:李思蒂

复审:吕贵彬

终审:骆  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