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学科灵光,启迪艺管新韵:艺术管理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月”系列讲座圆满收官

来源: 时间:2025-11-18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扎实推进艺术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云南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于2025年10月至11月成功举办了“研究生学术活动月”系列讲座。本次活动月以“拓展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提升研究能力”为主题,依托学院“灵光艺韵·名家讲坛”学术品牌,特邀七位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全院研究生奉上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名家云集,搭建多元化学术图谱

本次学术活动月阵容强大,议题广泛,内容注重学科交叉性与前沿性。“研究生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在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对《自然之“艺”》的深度解读中拉开序幕,引领学生思考生态艺术与生命协作的深刻关联;北京邮电大学黄悦教授则聚焦《数字化时代的中国神话传播模式》,揭示了AIGC技术背景下传统文化符号转译与创新的核心逻辑;国家非遗展研中心马盛德研究员以《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为题,系统梳理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宝贵经验与独特路径。

系列讲座亦注重理论与个案的结合。佟佳老师将课堂移至城市更新项目现场,在“弥里有乐”项目中实地讲授《文化资源的在地转译与创意实践》,让学生切身感受非标商业的文化活力;武汉纺织大学刘凡教授则以《中华传统图像在墨西哥民间艺术的传播》为题,展现了跨文化视域下艺术图像流转的全球史意义;云南大学王卫东教授对《民族及民族文化资源》的深刻阐释,为学生们厘清了民族文化产业化的理论基础与边界;艺管学院院长傅永寿教授以《〈山海经〉中的玉石叙事》为题,解码跨学科视角的千年玉文化。

跨界交融,构建复合型知识体系

本系列讲座在内容设计上突出体现了“学科交叉”与“跨界对话”的核心理念。讲题广泛涉猎艺术学、生态学、数字传播学、文化遗产学、民族学、社会学及历史学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多元学科视角的深度碰撞与融合。这种跨学科的宏大视野,旨在引导研究生突破传统专业壁垒,构建更为系统与立体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讲座议题覆盖了从宏观理论思辨到微观实践应用的全链条。既有对生态伦理、全球文化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等宏大命题的深刻思考,也包含对具体文化符号转译、非遗项目活化、城市微更新策略的精细剖析。此种“顶天立地”的内容布局,确保了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均能获得学术启迪,并有效衔接其各自的专业领域,从而激发跨界的创新灵感。

学以致用,深化产学研融合育人

本次学术活动月不仅是理论的传播,更是实践能力的锤炼。佟佳老师的“导游式”教学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了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马盛德研究员对非遗保护“中国经验”的分享,提供了宝贵的政策与实践视角;黄悦教授关于神话IP化的方法论,则直接对接了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沿需求。这些内容有力地推动了学院“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将理论思考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互动环节中,学生们围绕“艺术与生态的平衡”、“非遗的数字化路径”、“跨文化研究的本土立场”等议题与专家们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学术表达能力,更在思想的碰撞中激发了新的研究灵感。

本届“研究生学术活动月”系列讲座圆满落下帷幕成功搭建了一个高密度、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是艺术管理学院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本次系列讲座,学生们不仅汲取了前沿知识,更感受到了学术研究的魅力与责任。未来,艺术管理学院将继续以“灵光艺韵·名家讲坛”为依托,持续引进优质学术资源,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与文化担当的高层次艺术人才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文字:赵  颖

图片:吴婉婷

初审:吴婉婷

复审:吕贵彬

终审:骆  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