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应用型转型、强化实践育人的政策指引下,在2025年云南省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突出课程改革,推进教学方式变革”“突出攻坚破题,打造重点领域标志性成果”纲领的要求下,艺术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艺术市场营销与受众拓展》依托项目制教学模式,完成了一场“从课堂到市场”的深层次教学质变。
5月29日,由师生团队策划的“民族团结‘颐’家亲 非遗传承绘安康”端午社区活动,在颐明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落地实施。这场以艺术项目营销为核心的项目制实践教学,不仅是对全省“教育增效年”政策的积极响应,更以OBE理念为轴心,通过“非遗产品设计-社区场景测试-商业价值转化”全链路实战,为云南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文化”的育人改革提供了鲜活范本。
政策引领:课程改革与教育强省战略同频共振
近年来,教育部强调高等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2025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更是将“课程改革增效”列为十大重点任务,要求高校“强化实践育人,推动教学从知识灌输向能力产出跃升”。此次活动设计紧扣会议“突出攻坚破题”导向,以艺术项目中的非遗项目营销为路径,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社区消费场景中的商业转化力;学生团队运用社交媒体预热、游园卡电子核销等轻量化数字工具,践行“加快教育数字化战略”的部署,为非遗传播注入新动能;依托金石传拓、五彩编绳等非遗技艺的“手脑联动”特质,将劳动教育、美育融入营销实践,实现“以艺启商、以商承文”的育人闭环。

实战转化:艺术项目营销成为商业能力淬炼的“试金石”
在极简预算框架内,学生团队将课堂理论转化为三重市场探针,精准验证非遗商业化的可行性路径:
情感定价模型验证:大部分参与者将拓印作品悬挂于“健康心愿树”,凸显情感附加值对消费决策的主导性,为非遗产品心理定价提供关键依据,更直接体现了学生团队运用课堂理论进行市场观察、数据分析并验证商业假设的实战能力;
轻量化消费链路测试:五彩绳编织区凭借低成本、高互动性吸引大量居民参与文化体验,在学生营销团队的文化阐释过程中实现消费转化,印证“体验引流-文化溢价转化”的社区商业模式可行性;
文化IP孵化实验:金石传拓非遗技艺体验引发居民定制需求,学生团队敏锐捕捉市场需求,以金石传拓技艺为核心,设计了一系列“课程+产品”组合拳,如金石传拓体验课程、金石传拓艺术品定制服务等,这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更展现了学生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市场IP的创新思维与产品设计能力。

育人突破:从课堂到市场的能力升维
此次项目制教学实践标志着课程OBE改革实现从“学营销”到“创市场”的质变,构建了清晰的能力培养闭环。
理论-实践闭环构建:STP策略精准锁定社区中老年及亲子家庭,营销组合落地成效初显,学生文化讲解达成有效传播裂变,60%居民愿为体验包付费。这些量化成果是OBE理念下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成预设营销目标的直接证明。
商业思维质变跃迁:学生撰写《非遗社区化传播痛点与商业突破口》报告,提出“节日限定IP+轻量化体验包”产品矩阵,标志着其从活动执行者进阶为具备市场洞察与商业策划能力的专业人才。
校社协同生态赋能:社区提供真实试炼场,学院注入方法论支撑,居民“老手艺有新味道”的感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艺术管理者“以当代语言重构传统价值”的使命。

当居民将“安康”拓片郑重挂上心愿树时,这场项目制教学模式的社区非遗营销实验已超越活动本身,成为云南教育“增效”战略的微观映照。正如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所强调:“付出更大心力满足人民群众期盼,推动教育发展向深层次质变跃升”。艺术管理专业以艺术项目为媒、以市场为尺、以社区为课堂的探索,完整践行了OBE理念:围绕培养“懂文化、通市场、接地气”新时代艺术管理人才的核心目标,设计真实项目驱动教学过程,最终以可量化、可观察的市场成效、商业报告和居民反馈完成了闭环验证。这不仅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更通过项目制实战,为云南培养能有效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复合型艺术管理人才开辟了实效路径,书写着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云南答卷”。
文字:杨佳佳
图片:赵丹涵
初审:吴婉婷
复审:吕贵彬
终审:骆 圆